——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苦难”是生命的一个重大课题,“生存”在文学领域中更是一个长青话题。在《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非常明显,其承载主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人。路遥通过对苦难的认识,对受苦的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观察和反省,从而对人类的痛苦和命运进行了探究与内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本质上是关心人和人的命运,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甚至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翻开《平凡的世界》,扑面而来的气息就是浓厚的苦难意识,是普通民众的苦难与挣扎。
《平凡的世界》开头就用大量笔墨描写一个男孩——孙少平,他的家庭极度贫困,穿的鞋又旧又黄,鞋带已经没有,穿着不合体的衣服,把裤子掉在半腿上,袜子也没有了后跟,所以这个男孩穿衣服并不是为了保暖,而仅仅是为了遮蔽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菜盆里剩了一些残汤,房檐水滴在盆里,菜汤到处飞溅,他扭头到处张望,院坝里没有其他人,于是以最快的速度蹲下来,像小偷一样,把和着雨水的菜汤往自己碗里舀,发出了剧烈的声音,让人心惊。这些情形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条件恶劣,对社会群体生存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正是由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仿佛这就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人。
这部作品以陕北高原为背景,逐渐深入地揭露了这些艰苦朴素的农民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的艰难生活。路遥也是从小生活在黄土地中的孩子,他的故事也围绕着黄土地作为背景,这体现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难以割舍。这里围绕着层层的峰峦,缺少平坦肥沃的土地,再加上干旱的天气,长久以来,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土地,不适合耕种。双水村的村民虽然勤劳,但他们的命运还是受到了影响,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这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悲惨。对农民来说,“靠天吃饭”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原则,但是,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会限制他们。这些客观的原因,让老一辈的农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而年轻人,则是最苦恼的。因为,如果选择了妥协,就等于“折翼”了,那么,他们就只能一个人去寻找自己的人生。
路遥的情感和力量来源于他的故乡,所以他对于故土上的人有深厚的爱,那些青年有才华,有抱负,有志气,但是路遥却不愿意他们全部离开家乡,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留在农村,推动农村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解读路遥笔下这些人时,都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选择,在平凡的世界中,面对着农村的改革,孙少安是最早的一批人,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富裕,而是要带领着村子里的人都富起来,所以他的本质上就是与土地相关联,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他不愿意离开土地,他认为自己就是农民的后代,所以要寻找将来的出路,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扎根。在孙少安看来,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他的。孙少安在这里扎根,默默地努力,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同时也感觉到他们对这块土地的依依不舍,正是这块土地的美丽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大地之美,在于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孙少安深知自己的任务,也明白自己无法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是路遥的感情流露,他无法离开这块土地,因为这块土地是他感情的发源地,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当人在面对种种困苦时,会形成对于人生的认知,从而形成潜在的意识,从自己的生存出发,去思考人在历史中的命运,从而让人开始反省自己,去探索人的一生,换言之,之所以要探讨苦难与生存的关系,是要追溯背后的深层原因,深入思考,在面对苦难时,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选择逃避或者是反抗。苦难面前我们到底应当如何选择,路遥就给出了答案。他的作品虽然有着非常明显的苦难意识,但面对人生,他依旧积极乐观,所以对待人生的苦难,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升华,如今的社会各种问题凸显,对于人民和时代来说,路遥所描绘的这种苦难意识,可以让我们在精神方面获取力量,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从而改造自己的人生,改造社会。
无论是作品本身的语言功底还是对青年人感情世界的探索,以及书中人物的奋斗历程,这些角度都值得读者一读再读。路遥从苦难中成长起来,并且从未遗忘,他把真实朴素的情感灌注到文字中,塑造出这些典型又发光的人物,所以这本书给许多有志青年带来了指引和激励,让这些青年们可以坚持不懈奋斗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应该是要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正如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中所说,人在看待自己的生活时,应该存在着某种东西,它可以压倒一切苦难,可以勇敢地抗争死亡,那就是希望。
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