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桂英”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她是陕西省劳动模范,作为工会劳模工作的一项内容,每年都要填报劳模的生活状况调查表,我每次都会联系她的家人了解她的近况。俞工今年已90岁高龄,退休后她跟随儿女们先后在北京和西安生活,近些年年龄大了体弱多病,先后患上了脑出血后遗症、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瘫痪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她退休时我还没有参加工作,作为单位的子弟,以前经常听父辈和老同志们提到她,说她业务能力强,退休前是单位的总工程师,是个了不起的女强人,关于她的情况我了解的只有这么多。
今年是陕煤地质集团建局70周年,在接到集团推荐建局7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的通知后,“俞桂英”这个名字立刻浮上心头。这次推荐要填写简历、荣誉和主要事迹,于是我查队史、查资料、查档案,联系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几天下来,俞工的形象慢慢从模糊到清晰,从陌生到熟悉,在我心中逐渐高大起来,她的一件件事迹、一样样成绩、一项项荣誉,一次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
1957年这个来自上海品学兼优的城市姑娘,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第一次踏上青海茫茫高原,面对着扑面的风沙和严寒,她可曾后悔自己的选择?可曾遥望远方、思念家乡和亲人?作为当时地质队里唯一的女同志,她和男同志一样攀山越岭、下沟钻洞,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踏勘。风沙磨砺了她的脸庞,风霜染白了她的鬓角,怀着对地勘事业的热爱和热情,她一干就是35年,一步步从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煤田地质专家。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她指导并参与煤田普查、精查等各类地勘工作,多次参与一九四队精查勘探报告的编写,从设计施工到审查再到提交,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多次获得优秀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奖等荣誉。1983年11月她开始担任一九四队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单位地质技术工作,1992年光荣退休。退休后本该放松休息、颐养天年,但因为当时地质技术力量缺乏,在单位需要的时候她又挺身而出,2002年至2006年被返聘回单位协助地质报告编写、项目设计等工作,继续为煤田地质事业发光发热,把自己毕生所学教授给年轻一代地质人,为单位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为一九四队的发展乃至陕西煤田开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7月,她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当时《光明日报》、《中国煤炭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媒体均报道了她的事迹。
当申报表填到荣誉奖励那一栏的时候,按照要求要收集打印市厅级及以上的荣誉,我便联系了俞工的女儿,让她把荣誉证书整理后拍照发给我,随着微信提示音源源不断传来,一张张荣誉证书被打开: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煤炭地质勘探系统优秀科技干部,陕西省妇联、陕西煤矿工会、陕西省煤田地质“三八红旗手”,陕西省煤田地质“建局55周年突出贡献奖”、中国煤田地质局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陕西省煤炭工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那一项项现在看来犹如天花板一样的荣誉,化作厚厚的一摞证书,静静地放在我的案头,无声地讲述着俞工拼搏奋进、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职业生涯。她用满腔的热情和奉献的情怀诠释了一名地质工作者的本色,真正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怀着满满的震撼、崇敬和感动,我郑重地在申报表上打上“俞桂英”这个名字,深感这项工作和之前编写队史的工作意义同样重大。老一辈地质人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的地勘精神,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历经艰辛,用忠诚、坚韧、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为国找矿,功勋卓著。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我们一定要讲好老一辈地质人的故事,让年轻一代记住他们曾经的付出和功绩。作为新一代地质人,应该敬仰的不仅仅是他们取得的成绩和成果,更需要学习和传承他们身上体现的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追求知识、努力创造的一系列精神,这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应对机遇与挑战、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无穷的精神力量。
俞工也曾平凡,但她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出了精彩,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带着使命和担当去工作和生活,去努力、去成长,不负韶华、砥砺奋进,去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
程瑜